《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作者: 时间:2022-04-28 点击数: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科门类:工科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

本案例是关于《园林设计初步》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园林设计初步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所属专业:风景园林/园林专业

教学对象:本科二年级学生(第3学期)

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理论48、实践16)

主要内容:通过传授系统科学的制图方法理论和技能,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模仿和园林设计、测绘,为以后的专业课做好准备,同时,培养学生抽象空间想象力和对立体型的观察能力,提高手绘和对画面分析的能力,兼以培养严谨认真的学风。

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传授系统科学的绘图方法和理论,让学生熟悉园林测绘的基本表现手法,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手工完成简单的绘画模仿和园林设计、测绘,为以后的专业课做好准备,同时,还培养学生抽象空间想象力和对立体型的观察能力,提高手绘和对画面分析的能力,兼以培养严谨认真的学风。

二、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目标

(一)知识传授目标

(1)知识要求

²理解园林的产生、发展以及发展现状。

²掌握中西园林的特点。

²熟悉掌握园林的构成要素,了解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

²掌握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的基本原理。

²了解园林设计的程序和步骤。

(2)技能要求

²掌握园林平、立、剖面图、透视图、轴测图的画法。

²掌握园林要素的表现技法。

²能够运用构成原理到设计中,进行简单的园林设计。

²培养自身的尺度感。

(二)能力培养目标

²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讲授园林的产生、发展和现状、以及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等基础理论知识。

²通过分组训练的方式,边学边练,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巩固理论知识。并且通过不间断的日常联系,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

²通过教师提问以及团队成果提交的方式,对教与学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以便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三)思政育人目标

²培养学生的国家使命感、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案例、分组讨论,PPT演示,观看“中国园林”纪录片,带学生到西安、苏杭等地参观文化遗产公园,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让他们了解到现代园林作品具有时代特征。

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和专业自信。通过讲解新修的的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学生分组对新旧版本讨论讨论,让学生了解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前身今世的故事。了解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园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²培养工程思维与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规范精神与素养。以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设计背后的故事,水池的设计为例,通过视频、PPT演示,分组讨论让学生知道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需要有“认真、负责、细致”的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树立“科学、严谨、规范”的职业态度。

²培养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利用PPT演示、观看视频方式讲解,在讲解案例时,如以雨水花园设计为例,以“雨水花园”的特征、功能价值入手,在设计中让学生知道园林设计中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行自然资源、如何做一个具体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园林设计师。

三、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阐明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思政元素的总体教学设计及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创新点。

挖掘贴切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浸润和专业知识传授同频共振

在《园林设计初步》的课程设计中,围绕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应在各教学单元中深入、充分挖掘和提炼,包含专业知识和教育的德育要素,使教育映射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发挥优势,有机渗透,教学衔接巧妙融合,避免板式硬讲堂,开创正能量课堂新时代,让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灵的洗礼,使专业课程和思想教育做到同频共振,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唤醒学生的情感,创造共情的教学情境

通过调动学生的情绪,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在课程中悄然开展。在课程教育中,教师应主动创造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开放。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的表达和分享,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巧妙地创造情境,让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中,给学生及时的赞扬和肯定,这是符合教师期望效应在教育心理学的原则。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期望效应可以对学生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会有强烈的动力,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会越来越优秀。因此,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思政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多形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让思政课堂活跃而有效。要擅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理论线上教学和设计线下辅导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建有关园林设计初步作品的思政案例库。教师在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和讲授中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收集类似相关案例,挖掘与思考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和社会价值等,自觉生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树立职业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等。同时通过资料共享,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对作品进行研讨,并尽可能与实际项目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学习先进的行业新技术、工程做法,提升对案例的认知。

培养与提升个人师德,以德施教

自古以来,教师的定位便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思政教学中教师便是最大的环境变量。实施课程思政,教师的言传身教也至关重要。教师应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知行合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教师应该通过不断地学习,进而丰富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入把握“课程思政”的大精髓,深入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宗旨和理念,以德施教,探寻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哲学思想来支持教学,成为一名合格的先进思想文化的“传道者”。

表1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元素

方法和载体

预期教学成效

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在设计作中吸纳中华文化,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与艺术表达,展现中国发展之路,让学生在园林作品中感受家国情感。

绪论、园林设计入门部分。通过分析案例、分组讨论,PPT演示,观看“中国园林”纪录片,带学生到西安、苏杭等地参观文化遗产公园,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让他们了解到现代园林作品具有时代特征。

让学生深深领会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让学生充分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和专业自信。

1.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2.习近平总书记对美丽中国建设的讲话。

园林绿地概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部分。通过讲解新修的的城市绿地系统、组织学生分组对新旧版本讨论讨论,让学生了解修订的背景和意义;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前身今世的故事。了解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园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学生知道园林专业承担的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职责: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最终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1.具有“认真、负责、细致”的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

2.树立“科学、严谨、规范”的职业态度。

园林规划设计程序部分、园林表现技法、园林透视图绘制部分。以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设计背后的故事,水池的设计为例,通过视频、PPT演示,分组讨论让学生知道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景观设计师,需要有“认真、负责、细致”的景观设计师职业素养,树立“科学、严谨、规范”的职业态度。

在设计和绘图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以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论述;

2.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行自然资源;

3.如何做一个具体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园林设计师。

园林设计入门部分。利用PPT演示、观看视频方式讲解,在讲解案例时,如以雨水花园设计为例,以 “雨水花园”的特征、功能价值入手,在设计中让学生知道园林设计中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行自然资源、如何做一个具体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园林设计师。

培养学生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设计、让学生成为具体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园林设计师。

人文精神和法制意识

以人为本的原则,遵法守法的理念。

构成设计部分、园林设计入门专题部分。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和需求不同入手,考虑设计内容的色彩、材料,服务设施的高低、残疾人通道设计,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按照标准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法制意识。

培养学生设计中的人文精神和法制意识,在作品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及手段

在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而设计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及手段。

第一阶段学习准备

建设任务:

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提高教学手段;

²收集、设计课程思政学习资源;

具体措施:

要增强教学主体课程思政意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革中从低级向高级、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变革,才有发展和进步。同理,人类的教育也是一个不断完善、进步、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变革永无止境。所以,要具有改革意识,以时代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依据不断变革教育,以顺应时代发展,满足社会需求。其次,要具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课程思政建设包含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主客体关系等内容。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即是要具备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主客体关系的意识。要全面审视传统的教学范式,立足于新形式、新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借鉴、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为其补充课程思政元素,选择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范式。

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于生态文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相关论述,学习习总书记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构想,了解园林学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园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到今,园林的服务对象方面,从为少数人服务拓展到为人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观方面,从较为单一的游憩审美价值取向拓展为生态和文化综合价值取向;实践尺度方面,从中微观尺度拓展为大至全球小至庭院景观的全尺度。知道园林学科的发展前景与时代背景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由于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通过读原著、读原文、看实例,挖掘思政元素。

第二阶段建设和实践

建设任务:

²优化教学内容;

²精细化课堂教学设计;

²建设在线资源平台;

²课程思政实践。

具体措施:

充分利用本课程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构建适合于新的教学环境的混合式课程运行模式.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对学生人格品德塑造的阵地,不可或缺.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实践课程为主要特色,专业性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依托现场实验教学环境、采用传统面授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学时有限,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交流有限.在线开放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课堂教学学时有限的问题,可以无限延伸课堂教学,而它的最大问题是难以实现实时互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维持,时间一长就容易懈怠,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本课程将微信、QQ等媒介作为中间平台,把课堂教学和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融合起来,构建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三者优势互补,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形成老师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有老师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引导,学生带着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在在线课程平台上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学习和反馈,在课堂教学时老师教、学生学都更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再经过微信、QQ等平台的交流巩固,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到在线课程平台再学习,起到良性循环的作用.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在线开放课程教学中,开拓新空间、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探索线上和线下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过程性学习和体验式学习。课程成绩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综合评定。

鼓励学生有时间多走走、多看看,有时间到所在城市、乡村的绿地、公园、名胜古迹参观考察,了解地方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地方名胜古迹周边不同年龄段的人交流,畅听他们讲述名胜古迹背后的中国故事,领悟文化内涵和沧桑历史,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省级、国家级比赛项目等,以赛促学,培养学生自主从事项目研究的能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师在学生实践出现困难时要适时提供帮助,要鼓励学生创新,不怕失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毅力。

第三阶段反馈

建设任务:分析改革效果

具体措施:教师通过平台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对课堂内容、授课方式、节奏进行调整,并及时统计学生考试成绩、各类比赛成绩和考研升学率为促进与检验教学效果提供支撑。

第四阶段总结整改

建设任务:分析教学效果,总结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问题。对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具体措施:一项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这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不停努力。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改进,找到最适合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方案。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基于摸着石头过河,勇于敢闯敢试的精神,在边改革边探索,边总结边改进,边前进边完善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扬帆起航,并迈出了最坚定的步伐。每一次教学改革,不求完美无缺,只在于步步提高。对生命科学导论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通过抓住关键问题,以解决关键问题促进其他相应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提高。

五、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典型案例实例——形态构成设计基础(空间构成)

(一)思政教学目标

在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保证与其专业课程内容进行相互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专业素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道德素质作为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化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避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启发式、案例式等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政治素养、思维,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视野。注重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道德素养的融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行为习惯的养成。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通过引领学生认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空间的设计精髓,让学生自觉生成对中国文化认同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组织实施

在本章节教学中,通过课前先启动室外教学的测量与感知,让学生实地感知园林空间的尺度和构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无处不在的园林空间,完成空间构成的小作品后,回归课堂,通过教师多媒体讲授知识点,再引入案例,引导分析后,进行具体案例评析,最后通过模型制作,对接设计理论,通过设计实践,掌握园林空间的具体设计。思政教学组织的过程中,通过中国诗词、人物(老子、冯纪忠、陈从周)设计作品(方塔园、故宫、留园)和学生亲身体验(模型制作、设计方案)四个点展开思政教学,引导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思考,实现认知、情感、理性和行为的全面认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三)教学方案具体设计

图1园林空间设计典型案例教学流程图

在本章节内容里,通过课程导入、课程讲授、模型制作和完成设计方案作品四个环节组织实施教学,同时将思政映射与融入点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在课程导入环节里,通过引入2500年前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有关“无”与“有”的精彩论述,引出园林设计中对于“空间”的认识。让同学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课程讲授中,对空间概念的讲授中,通过引导同学观察和体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空间,让学生们总结得出“空间无处不在,但可被感知的空间则需要布置和设计”的重要设计结论;对园林空间类型的讲授中,围绕中国古诗句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低视点下的开敞空间的真实写照,让同学们感受中国诗词的美与博大精深;同时,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我国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冯纪忠老前辈的设计作品《方塔园》,让学生们领略中国设计大师的深邃的建筑哲学思想和设计理念。在讲授空间序列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对比中国皇家园林——故宫和私家园林——留园的空间轴线的处理,引出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对陈从周先生的求学经历和造园理论贡献总结,激发学生们对中国大师和中国作品的敬仰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该理论课程配合的实践课程中,通过同学们的模型制作阶段,亲身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围合与造景手法。培养同学们脚踏实地、动手动脑的工匠精神。在最后完成相关设计作品的阶段,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推进教学评价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在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思政教学效果采用“思政心得体会表”进行评估,在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运用课程里所学的思政元素撰写“思政心得体会表”。教师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并根据反馈,进一步加强今后的教学。

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成效与反思

新乡学院《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思政建设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修订,思政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团队教师育人意识培养等三方面进行了改革。立足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及《园林设计初步》课程特点,紧扣树立文化自信、专业自信,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点,用“听老师讲故事”和“跟老师做设计”两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本课程的育人作用。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建设让专业课教师提升了思想政治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达到了“思想充电、精神补钙”的效果;“课程思政”的融入让专业课程变得不再枯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且潜移默化的达到了育人目的。

新乡学院《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思政建设虽然进行了一些探索改革,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如本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效果的考核评价无法进行量化,在成绩上也无法体现。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有可能和专业其他课程思政元素重复,导致专业课上“重复思政”情况发生等。下一步需要以教研室为单位探索专业课程群的大思政格局改革,通过创新方法,看能否通过加深不同专业课程之间、不同教学环节之间的合作,建立上下贯通、多元融合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