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作者: 时间:2022-04-28 点击数:

课程类型:校级课程思政样板课 学科门类:理科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

生命科学导论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面向大一第一学期的新生开设,共56学时。课程不仅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物种、类群等系统生物学层面来分析和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及生物演进规律,还系统介绍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理论、主要类群及鉴别特征,内容知识点较多,记忆起来比较枯燥,把握不了重点,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学习效果比较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动的科学史实、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深厚的科研素养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适合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同时丰富了课程内容,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与各生物学科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促进人类自然观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生命科学导论的授课对象都是大一的高校学生,他们往往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期也正处于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萌芽期,若能在生命科学导论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元素浸润于专业知识中,这将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生命科学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塑造三观,自觉成为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要求,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青年,就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而言,根据其专业特征知识特征和教学特征,其蕴含的思政元元素涵盖了八个维度,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本案例是关于第六章生物体的防御体系内容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二、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目标

(一)知识传授目标:生物体防卫系统包括非特异性防卫和免疫,免疫对于维持个体健康、避免疾病有重要作用,而对免疫机制的研究也是目前的一个热点。本章主要从系统的角度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以及免疫机制。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免疫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免疫的三道防线,抗原和抗体的特性以及免疫的机制,了解免疫失调相关的疾病。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免疫基本原理的学习具备在实践过程中识别、表达、分析复杂的免疫学问题,并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进行免疫设计、检测的能力;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全面考虑健康、安全、法律等因素;能够基于科学原理,采用免疫学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复杂的生命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具备设计实验的能力,并综合论证获得合理有效的结论。

(三)思政育人目标:

1、围绕我党在新冠疫情中的积极担当,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通过对免疫学专业知识、技术结合发展史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思维特质、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在自然科学的课堂里感受我国的灿烂文化和伟大传统,从而树立文化自信;了解当前时代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形成全球视野。

3、在学习中能感悟到科学家崇尚科学、严密推理、追求真理等科学精神,督促自己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和健全的人格品质。

4、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贡献,并由此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培养爱国情怀,认同中国发展道路,认清我国在生物学相关领域科学发展的国际地位,激发学生报效祖国、振兴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总体思路是从学科时政热点、重大历史事件、科学发展史、历史故事、科学家轶事、哲学内涵、科学伦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意识启蒙自然的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及手段

从任务驱动的团队协作学习、翻转课堂等方面挖掘,借助纪录片、自媒体和其他网络资源引入思政素材。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五、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第一节固有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引入思政案例1:爱国情怀

天安门大阅兵,展示综合国力,军事强才能民安,由国家防御引出人体防御—免疫的概念。

引入思政案例2 :文化自信

故宫的构造护城河、城墙、大内高手,相当于三道防线,通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出机体免疫三道防线。

一、第一道防线—组织屏障

二、第二道防线—内部屏障

1、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①巨噬细胞:大、变形运动、趋向性

②中性粒细胞:小、存活数小时、数量最多

③NK细胞:能识别、穿孔素、抗肿瘤是人体对抗癌细胞的第一道防线

2、淋巴屏障:微生物会被组织间的淋巴液冲进淋巴结,然后被淋巴结的吞噬细胞消灭,防止其扩散。

3、补体系统:一种精密调控的蛋白反应系统

①部位:脊椎动物的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

②种类: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杀菌素等30余种具有酶活性的血清球蛋白

③机制:聚集形成“膜攻击复合体”插入膜,产生孔洞,直接杀灭;号召吞噬细胞,间接杀灭。

4、炎症反应流程

注意:炎症反应具有防御和破坏双重性

5、体温反应流程

6、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三、第三道防线—免疫应答

1、是包括抗原呈递、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生理反应

2、具有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识别自我及非我、两面性。

第二节淋巴器官和组织

一、中枢淋巴器官

1、总体的功能与特点

①免疫活性细胞的起源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并将免疫活性细胞输送给外围免疫器官及相关淋巴组织。

②中枢淋巴器官本身及其淋巴细胞的发育和增殖不需要抗原的刺激。

2、骨髓

1)结构:由网状结缔组织构成,支架网眼中充满多种细胞。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①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

②黄骨髓:主要有脂肪细胞构成不能产生血细胞,但在贫血时转化为红骨髓。

2)骨髓是造血组织,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的发源地和分化场所。所以骨髓具有造血和免疫的双重功能。

3)骨髓中一类特殊的细胞--造血多能干细胞

3、胸腺

1)只有脊椎动物有,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刚出生时相对重量最大,到来青春期时重量最大,之后开始退化,到老年时仍有一定功能,是人体最早开始衰退的器官。

2)主要细胞

①胸腺细胞:绝大多数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未成熟T细胞。

②上皮网状细胞:支架

③巨噬细胞

3)结构

①皮质(小叶的外部):主要分布为胸腺细胞

②髓质(小叶的里部):功能不清

③被膜:外面的膜

(胸腺抚育细胞属于上皮网状细胞)

4)胸腺的功能

①产生T淋巴细胞(要经过大量筛选,只有少于5%的可以)

②产生胸腺激素,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

3、法氏囊:相当于哺乳动物的骨髓

二、外周淋巴器官

包括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是T、B细胞定居和对抗原刺激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富含捕获和处理抗原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1、淋巴结

2、脾脏(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功能:

①造血贮血,过滤血液和免疫。

②过滤衰老的红细胞和清除病原体。

③T、B细胞的定居场所

④收集血液中的抗原,诱导免疫发生

⑤合成干扰素补体细胞因子。

3、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①指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粘膜及粘膜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

②执行局部免疫的主要场所。

③产生IgA

4、补充:

①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性应答的T细胞和B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常免疫应答的现象。

三、淋巴细胞在再循环

1、定义:血液,淋巴液,免疫器官以及相关淋巴组织之间的反复循环。

2意义:①使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分布更为合理

②淋巴组织不断从循环池中补充新的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

③有利于淋巴细胞与抗原和抗原提呈细胞接触

④有利于动员效应淋巴细胞迁移至炎症部位

⑤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记忆性细胞也参与再循环,其可在全身各组织器官接触相应抗原,然后进入淋巴组织并迅速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再次免疫应答。

因此,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并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免疫细胞

一、吞噬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免疫辅助细胞)

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

功能:1强的吞噬能力

2抗原递呈,最重要

3分泌免疫活性因子和补体系统分子

4免疫调节

参与:第一道防线

粒细胞(免疫辅助细胞)

例如:A:嗜酸性粒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

特点:1非特异性2很强吞噬能力 3反应迅速数量

参与:第二道防线

二,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

起源于骨髓,成熟于胸腺

例如:1Tc(效应)2Ts(抑制)3Tm或TDHI(记忆)4Th(辅助)

参与:细胞免疫

2、B淋巴细胞

特点:B细胞膜上有许多膜免疫球蛋白·,被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

例如: 1Bm2浆细胞

3、抗原递呈细胞

专职: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B细胞

兼职: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激活的T细胞

4、NK细胞

免疫活性因子

介导和调节固有免疫,例如:干扰素,白介素-1

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例如:白介素-2:促进TC细胞分化成熟诱导NK细胞活化活化B细胞,巨噬细胞

刺激造血,例如:集落刺激因子(CSF)

第四节 抗原与抗体

一、抗原

1、抗原概念

2、抗原的两种基本特性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感淋巴细胞的特性,即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

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反应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3、抗原分类

3、抗原特性

①异物性

②大分子性

③结构复杂性

④特异性

⑤交叉性

抗原交叉性:共有的抗原组成或表位就称为共同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

引入案例3:政治认同

在介绍抗原相关知识时,引入2019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自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疫情,举全国之力开展疾病防控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国政府迅速做出反应,制定疫情防控战略策略,统一指挥湖北防疫,举全国之力予以支援。统筹抓好其他地区疫情防控工作,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加强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应急保供,做好农副产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工作,保证煤电油气等供应,保障全国生活必需品市场总体稳定,切实维护社会安定。与国外防疫成效相比,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这个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新中国的健康奇迹—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民健康。

进一步介绍曹植《说疫气》记载的“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历史上鼠疫杆菌引起的“黑死病”、肺核杆菌形成的“白色瘟疫”等传染病带来的严重危机及朊病毒引起的克雅病、埃博拉病毒疫情可能导致的种族灭绝。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在谋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各族同胞团结一心的英勇斗志等所具有的作用,进一步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抗体

1、抗体与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能与特异的抗原结合的一类具有相似结构的球蛋白。

2、抗体的结构

3、抗体基因重排

引入案例4:科学精神

1987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亚裔科学家利根川进,引出第一届诺贝尔奖北里柴三郎因亚裔身份受歧视没有获奖,分析是金子总会发光,从自身找原因,努力奋斗,证明自己,才是唯一的出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为了攻克疟疾病,在历经几百次失败后,成功地从青蒿植物中分离出青蒿素,并且在经过了 20 多年的不懈努力,合成了药效更佳的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第五节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发现

1.人们很早就开始通过种牛痘来预防天花。欧洲是从真纳开始。

引入案例5文化自信

引入中国消灭天花的过程,讲解人痘接种术。使学生了解先辈抗击天花的过程,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文化自信,增强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

2.免疫的研究是从人体及家畜,家禽疾病防治方面开始的。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抗原识别阶段。

(1)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也称感应阶段

(2)T细胞并不识别游离的抗原,只识别与MHC分子结合的蛋白质抗原,MHC分子与抗原结合并被递呈给Th细胞,然后T细胞进入活化,增殖和记忆阶段。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

2.淋巴细胞活化阶段。

(1)淋巴细胞受体结合抗原引起的淋巴细胞活化本质上是一个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2)抗原分子的淋巴决定簇与淋巴细胞进行结合,并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就可以很快做出反应,称为二次免疫。

(3)二次免疫反应比初次反应快,而且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尚未为患之前就把其消灭掉。有些抗原引发的记忆细胞能对其记忆终生,因而动物或人对这种抗原会产生终生免疫的能力。

3抗原清除阶段。

(1)这是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活并从体内清除的时期,也称效应阶段。

(2)这时如果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还没有消失,或者再次进入致敏的抗体,效应细胞和抗体就会与抗原发生一系列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将抗原灭活及清除;T效应细胞与抗原接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诱发免疫炎症;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

三.免疫应答的定位

四.免疫应答的类型

引入案例6:家国情怀

反转课堂教学,在复习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并观看《铭记抗战历史—从日军侵华细菌战》视频,从日军细菌战切入,介绍日军使用病原微生物对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病原微生物的特点、侵入人体的途径。课上针对授课内容进行提问,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同时,就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传染性疾病、群体卫生事件、地方流行性疾病等展开讨论,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思考,如何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切实丰富了学生对病原微生物危害以及常见传染疾病的防范常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深重罪行的认识,实现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成效与反思

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方面概述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取得的具体成效及反思,总结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优点或成功之处、

本章的课程思政案例塑造了学生不畏艰辛探索科学的正确人生观,在传授免疫学基本原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成效体现在学生更能深入的理解抽象的免疫学原理概念,并结合实践加以运用。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成功之处体现在自然融入,思政促进教学。

一项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进行改进,找到最适合生命科学导论的课程思政方案。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基于摸着石头过河,勇于敢闯敢试的精神,在边改革边探索,边总结边改进,边前进边完善的进程中,最重要的是扬帆起航,并迈出了最坚定的步伐。每一次教学改革,不求完美无缺,只在于步步提高。对生命科学导论教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通过抓住关键问题,以解决关键问题促进其他相应问题的解决,实现全面提高。

经过近年教学实践我认为做好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思政需要做好以下三点:第一,要选材得当,课程中可引入思政的结合点很多,不必点点必结合,避免过犹不及,每节课选择1-2个突出的结合点,最好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大家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结合,将社会道德、世界观有机融入,以提高立德树人的效果;第二,自然融入,感由心生,不要为了思政而思政,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站位要高,学习重要讲话、精神,有机自然的融入课堂,使学生乐于接受;第三,重在行动,大胆尝试,不同课程的思政实施现在还缺乏统一的模式,万事开头难,只要内容和方向正确,为学生传递正能量,要勇于尝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经验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