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作者: 时间:2022-04-28 点击数: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学科门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科)

一、课程及案例简介

食品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培养食品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专业知识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其它专业课的基础,32学时。本课程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实践性。食品分析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各种科学技术对食品工业生产中的物料(原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副产品等)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和有关工艺参数进行检测,为控制和管理生产、保证和监督食品的质量以及食品新资源和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探索等提供可靠的依据。学习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解读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使同学们通过该课程对本专业要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有个明确的认识。

二、课程思政教学与育人目标

(一)知识传授目标

课程目标1:掌握食品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能够理解与食品相关的分析基本知识。

课程目标2:能够理解并掌握食品分析中各营养成分及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分析的方法、原理,为后续食品分析实验及相关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3:掌握食品行业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研发过程中。能正确采集、整理试验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处理,获取合理有效的结论。

(二)能力培养目标

目标1: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扎实的食品分析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验研究能力,熟练掌握相关实践操作技能,能够进行专业相关的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及品质控制等工作。

目标3:在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开拓创新创业精神。

(三)思政育人目标

按照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阐述“为谁培养人”、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意识、法治意识等思政基本理论融入认知目标;将接受、认同、积极参与和评价、正向价值判断等融入情感目标;将科学政治理论指导、提高综合分析实践应用能力融入操作技能目标。

通过课程思政的教学,使学生在全面了解食品分析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凝练专业知识中的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信仰、爱国情怀及缜密的科学思维。

三、课程思政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基于《食品分析》课程特点,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探索了食品分析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将爱国情怀、自豪情怀、食品安全和社会责任意识,科研精神、不屈的创新意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就业观念等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同时提升。如食品掺假鉴别与检验中,列举不良商家为了达到或提高营养成分目的的掺假案例,如猪饲料中加瘦肉精以减少脂肪含量,提高瘦肉率;原料奶中加三聚氰胺以增加蛋白质检出率,学生作为未来的食品从业者,树立"做食品,做的是诚心和良心"的理念,食品从业者内心要有道德底线,要符合法律法规,将食品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贯穿内容之中。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策略、方法及手段

(一)提升教师德育能力

在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教师作为探索知识海洋的领航者,需要把握好方向,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第一,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二)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

《食品分析》课程具有较多的思政元素,可选取爱国情怀、文化自信、法治意识、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例如,在讲解食品分析测定方法时,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应国家标准,在查询过程中,了解该国标的更新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再讲解国标演变的缘由,使学生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辩证地看待国标中各个方法的区别和联系,能够从国标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来检测教学案例中所供样品;让学生认真学习检测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结果计算部分,并特别注意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规范性、真实性和安全性。

(三)灵活使用教学手段

《食品分析》课程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显得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灵活使用微视频、动画和虚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技能比拼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能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通过课前阅读和“牢记一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活动,让学生熟读食品安全法,增强法治意识,培养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实验技能比拼,强化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工作情景模仿,将安全操作意识灌输到每个环节。

(四)完善教学考核模式

首先要强化过程性评价,实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食品分析》课程重点在食品分析的技能训练,逐步形成教考分离的考核模式。

最后结合各个环节的思政元素,在考核评定的方案中设定相关的考核成绩点,考试考核方式模拟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为主导线,以“笔试+实操+平时成绩”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从平时学习过程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及企业专家评价综合分中产生。

五、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以《食品分析》课程《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一章内容为例,介绍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方案。

(一)课前准备

在开始本章内容授课之前,先在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主要涉及本次课程内容相关的定义、结构特征、国家标准、所选用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等。由于学生在修本课程之前,已经具备食品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仪器分析等相关生物、化学物质分析的基础,通过课前准备不单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帮助回顾和加深以往的知识,使专业相关学科类之间交叉融合,融会贯通。

(二)教学安排

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蛋白质检测的意义,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的快速分析方法包括双缩脲法、紫外吸光光度法、染料结合法、水杨酸可见光吸光光度法,氨基酸总量的测定方法,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法等。其中教学重点是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的原理及优缺点。

1、对课前准备进行检查

要求学生回答蛋白质是什么;为什么食物中需要有蛋白质;蛋白质对生物体特别是人类的作用等。通过学生回答和教师补充,学习食品中蛋白质测定的意义。进而以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对食品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视频和照片,让学生对蛋白质缺乏或者过量,以及不同种类蛋白质的获取对人类的影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在学生了解蛋白质在食品中的重要性之后,以案例导入式教学方式开展学习。

案例1:列举三聚氰胺事件,让同学们开展充分而深入的讨论,不仅让学生再次加深食品安全问题对大众健康的影响,关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思。

教师引出问题:为什么添加三聚氰胺,应该怎样检测?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蛋白质及氨基酸的检测方法及原理,深入了解为什么“添加”三聚氰胺,进而引出我国食品中蛋白质测定的国家标准。

教师讲授:由于蛋白质这一营养素的特点,食品检测主要根据蛋白质含量,特别是对于乳制品,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因此才让不法之徒有了可趁之机。由于三聚氰胺事件很容易与我国当时的乳制品检测标准联系起来,加之一些不良媒体的恶意渲染,过分夸大,很多学生容易形成我国食品安全非常严重的印象,甚至出现对国家政府的错误看法,特别是认为之所有会发生此事件是由于我国的检测标准不健全导致的。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除了详实的讲解这些事件,还要从正面告诉学生,我国各级政府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出台政策法规,食品安全的事件只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个例,不能代表整个食品行业。同时要求,学生查阅各种新闻报道,了解事件的后续,特别是我国根据此事件重新修订补充了国家标准,要让学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树立信心,增加民族自豪感。

3、继续围绕国家检测标准开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到三聚氰胺事件之前,我国的乳制品检测主要通过凯氏定氮的方法,而该方法不能有效检测三聚氰胺。但是该事件的发生并不是由于我国食品分析标准的不健全,而恰恰相反,正是由于我国食品分析标准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才使三聚氰胺问题被曝光。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食品检测国家标准的认识,破除学生认为我国的食品分析标准项目少于国外,相同的项目我国的检测标准低于国外等错误认识。安排课下任务,要求学生查找不同的食品分析标准,找出我国与国外不同的项目作为重点内容。采用互动式或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各持一方的立场,进行辩论交接。使学生明白,食品分析标准的建立是需要具备可操作性以及适用性,标准与标准之间不存在孰高孰低,看重的是具体的适用范围。我国的食品分析标准是建立在我国的实际国情基础上,标准的制定充分反映了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再次引入实例教学,让学生明白,食安问题是世界性问题,并没有那个国家或地区是优等的。同时,食安问题也是很难完全杜绝的,在每次食安事件之后,国家第一时间进行标准的变革和更新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国针对乳制品的蛋白质检测制定了专门的分析标准,完全杜绝了该类事件的发生。通过课上课下混合式教学,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融入学生学习中,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进行了思想教育。

(三)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理工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往往将重点放在实验操作上,学生能不能完成实验,是否获得有效的实验结果是评价实验教学优劣的标准。同时,思政教育在实验教学方面也比较薄弱,容易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本章内容对应的实验操作是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利用学习通平台,将我国的操作的过程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蛋白质检测操作过程的视频进行对比。要求学生在进行了实验操作后,登录学习通平台进行视频学习,对比不同检测操作的差异。学生发现,由于对传统的凯氏定氮瓶的优化,我国采用的方法不单能够获得准确的结果,也提高了效率。一改学生只要提到实验技术,就认为我国落后的刻板印象。不仅提高了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只要对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对问题的自主分析和解决能力,任何一个看似已经没有进步空间的事物都具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这一点对于已经处于科技高度发达时代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成效与反思

通过近一年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教师主要通过教学设计和实践,用阅读、培训和考核等多种方式努力提升自己德育能力,充分挖掘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开拓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为课程思政的落实积累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实行课程思政后,教师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并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学习过程更认真严谨,实操过程更注重技能的提升,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为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夯实了基础。

高校是国家人才输出的主要平台,高等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兴衰。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西方教育模式为参考。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追赶逐渐转为并行,因此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道路成为关键。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正是以我国教育现状为出发点,符合我国高等人才需要的教育模式。立德教育也逐渐从思政课程延伸到专业课程,最终将贯彻教育的全程。本课题以专业课程的角度出发,以具体案例的分析探索立德树人的模式,为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